
要亡一個國家或民族,先亡其歷史和文化;要利用一個人,先使他忘記過去、個性和身份。歷史文化是一個大生命,只能繼續成長,不能切斷。文化遺產喚醒歷史感情,只有喚醒下代的歷史感情,才有希望接得上更悠久的歷史文化,留住源頭活水,承先啟後和繼往開來。因此,保護古蹟,從我們這一代、從我們自身做起,因為,明天的悲哀,源自今天的懈怠;有點智慧的民族,都想留根,而非讓恓恍後世,痛陳遺恨!
本書共分五輯:〈防腐與復活:導覽與概念篇〉、〈歷史的跫音:三寶山事件〉、〈歷史的傷口:柔佛古廟事件〉、〈靈魂的交易:吉隆坡義山事件〉及〈犀鳥鄉的聲音:砂勞越華族古蹟維護〉,收錄多位文化工作與時事評論者如:陳耀威、黃木錦、黃晉亮、黃永安、林寶玲、鄭良樹、吳華、張馭寰、黃集初的文化古蹟考察心得報告與維護歷史古蹟事件大事記,並有報章精彩社論。這是馬來西亞維護歷史古蹟文化的第一本華文書。
本書以近二十年華社熟知的三次重大事件為主軸,即1984年馬六甲三保山事件、1991年柔佛古廟事件及1996至2000年吉隆坡義山事件,通過回顧過去,得到邁向前路的啟發。書中並以導覽及觀念篇作為入門指引,進而將華社維護歷史古蹟文化的發展脈絡、研究心得與思考,展現在讀者面前。
本書內附三十餘幀圖照,文字流暢,是一本深具珍藏價值的華社維護歷史古蹟書籍,同時也是大專、中學華裔生認識自身文化根本的最佳課外讀物。由陳亞才作序。
陳亞才,1961年生,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,榮獲1983年台大優秀青年獎。曾任華研署理主任、雪華堂青年團團長,現任元生基金會執行長、董總獨中歷史課本編審委員。因積極參與社會建設運動,名聲響亮。著有《有所不為,有所為》,譯著有《從苦力到百萬富翁:陳振永 1837~1947》。
|